找到相关内容340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三)

    根本烦恼领导了许许多多的烦恼来捣乱我们的精神界。由此,我们就要用种种的方法,来对治它。  其对治的方法,虽然也有许多,但求其最简单的方法,也只有六种:  (1)布施:如果一个人能够生起布施的心,那悭贪...为“和合众”。若论“事和”,那就是“身和(P343)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、见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利和同均”的这六和。“理和”就是同断烦恼,同证圣果的圣人。  佛是教主,法是主义,僧是传教的人。然而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570432.html
  • 《声闻地》中“唯”之用例考察

    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调伏、寂静、最极寂静、一  趣、等持等九住心(navakara-citta-sthiti) 是活动的状态  ,能抑制、静止令心散乱的贪瞋痴等相,或者诸恶寻思、贪  欲等诸盖、烦恼。 ...phye ba)故。  即谓︰「〔于毘□舍那的三摩地中〕此一影像唯是识而  已( vijnapti-matra )」。 又在《摄论》(注 3) 中,亦引  用此一有名的文句而继续论述如下︰  于定心中,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670853.html
  •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

    (8)。  (36)而瑜伽行派的法相宗建立六类五十一法(或五十五法)的「心  所」,即一、遍行(5),二、别境(5),三、善(11),四、烦恼(6  或10),五、烦恼(20),六、不定(4)。(...净想、厌恶想等,而用  言语表达出来,再如《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》第一所云:「构了  相是想相,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,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  言说,见闻觉知义者,眼所受是见义,耳所受是闻义,自然思构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071290.html
  • 廖明活: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(2)

    随业种种转,无处不受生。』以是故知,诸菩萨常同利益,其受生,而化导之。以方便力,但为众生,不烦恼菩萨业报所系。」[130]  准此文意,既云常同利益,其受生而化导之,既除净居,明无利益。彼自得证...类,斥之为 「违教」, 「非是佛教」。[85] 他这样反驳定性二乘说法为小乘的判断:  此亦非理。《深密》自判《般若》等经犹非了义,今第三时是真了义,岂肯更小乘教?说二乘实灭,胜义生赞叹为真了义。又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374057.html
  • 《心灵环保》——济群法师

    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贪、嗔、痴烦恼。    佛教将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称为根本烦恼,此外,还有烦恼二十种。没有学佛的人,往往会把贪、嗔、痴当作自己生命的主人,心甘情愿地受它的驱使。贪心现起的时候,无论所贪...形形色色的享乐,但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。事实上,现代人所面临的烦恼和痛苦丝毫没有减少。   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?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,我们的思想境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。相反,在物欲的怂恿下,我们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0576077.html
  • 四圣谛

    八万四千烦恼,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。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,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,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,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,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、中、小烦恼。由于时间有限,我在此只讲六...升起的原因--世间因;“灭”是苦熄灭的果--出世间的果;“道”是灭苦的方法,通往涅盘的道路--出世间的因。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: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,既是有各种的心病,佛陀将此病情,以及病情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76359.html
  •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思所成地体义伽他经论对照(上篇)[1]

    就以佛弟子应具戒、清净活命、有惭、正见,如此修习能脱于烦恼及烦恼,心得解脱。第五及第六颂中见他行杀、盗等身、口、意诸恶业,受将来后法辛楚果报,善男子善女人即思惟,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、终不应作,如是...心善解脱,由彼随眠未永断故。彼于后时又能永断属彼随眠,即于属彼诸烦恼中远离缚,如是乃名即于三身贪嗔痴所“心善解脱”,如于眼所识色乃至于身所识触,当知亦尔。如是已断五下分结[10],越五暴流,谓越眼暴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3278953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三):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

    ,那一幕至今仍深印脑中。此自私的心识无事时潜伏,有境界来时即引人造恶业,学佛者当认清其本来面目才好对治。   三、四种根本烦恼   前文提到第七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识,此种心态是凡事皆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打算的意识,不单是一个,据《成唯识论》言共计有十八个(心所)心的作用。除了昏沈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,不正知等烦恼之外,还有“我痴”、“我见”、“我慢”、“我爱”等四大根本烦恼,称为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自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045983353.html
  • 发大誓愿第六 (2)

    百法》里,天亲菩萨再归纳成二十六类:六个根本烦恼、二十个烦恼。二十六个还麻烦,一般讲经只讲六个根本烦恼: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这六条还可以归纳,变成三个:贪、嗔、痴,称之为三毒。三个还可以归纳成...好善、好德。善与德是有标准的,最高的标准,‘明心见性’才是善,才是德。‘一心不乱’是德,‘大开圆解’是善;断烦恼是德,开智慧是善,这是高标准。对待别人是‘发愿回向’,发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展开就是四十八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355790126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十七)

    必要。   实际不是这样,这些二障变出来的法,在我们身心上都有很具体的表现。比如烦恼,有十根本烦恼、二十烦恼,再分有无数种烦恼,每一个都有具体的相状和作用,都能指出来,明显在众生的现相中有显现。...第一愿,就是弥陀神力,注入你的心,一下子不起我和我所的想。在这里我就相信,一往生决定解脱,决定没有轮回的事,因为轮回来自烦恼障,烦恼障来自人我执。接下来一愿,我更加感觉到欣喜,因为他是诸根寂静远离分别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04725325700.html